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95后”台湾姑娘的云南缘:种植“丑小瓜”甜进村民心

2020-11-11 11:12:38
来源:云南网
字号

原标题:“95后”台湾姑娘的云南缘:种植“丑小瓜”甜进村民心

10月底,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城出发,朝着小冲村委会的方向前进。一路上,金色稻谷随处可见,到处透露着丰收的气息。可记者却无心欣赏沿途美景,脑海中总浮荡着一个疑问:为啥这里的哈密瓜要叫“丑小瓜”?

经过约一小时的车程后,眼前出现了一片整齐排列的白色大棚,蔚为壮观。停下一看,里面躺着的正是一个个待采摘的哈密瓜。站在哈密瓜地里的台湾姑娘似乎知道关于“丑小瓜”的疑问,可姑娘却不急着解答,而是向一行人讲起了她和云南的故事……

哈密瓜大棚基地 受访者 供图

一个选择

姑娘名叫陈慧玲,来自中国台湾,是一名正值芳华的“95”后。瘦高的个子,大大眼睛,一头乌黑的长发。第一次见到她,很难把她和眼前这片哈密瓜基地联系在一起,可这里的成果却少不了她的付出。

20多年前,陈慧玲的父亲成了台湾赴大陆的第一批农业技术人才。他的足迹遍布广东、浙江等沿海一带。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慧玲的父亲来到了云南,被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并决定扎根云南做自己的事业。

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些年来,陈慧玲的父亲在这片土地上陆续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种植基地。“他这辈子都在研究农业。”受父亲的影响,陈慧玲的心底也一直埋藏着一颗发展农业的种子。

陈慧玲正在大棚基地里查看哈密瓜的长势 记者 夏方海 摄

2017年6月初,陈慧玲结束了大学生活。虽然大学的专业是管理学,但她却和父亲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毕业典礼刚结束,她就订了飞往云南的机票,一头扎进了云南大山深处。

一次机缘巧合

陈慧玲的这片哈密瓜基地位于距富源县有20多公里的小冲村,这里气候温暖,年降雨量充沛,当地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如今的小冲村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稳定增收,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村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可在2018年以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穷二白,没有集体经济,当地群众收入单薄,一度被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小冲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周云粉说。

有问题,就去解决!于是,小冲村党总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年来该村党总支党员干部项目考察足迹遍布重庆、贵州及省内各州市。

大棚基地里躺满了待采摘的哈密瓜 记者 夏方海 摄

一次机缘巧合,陈慧玲的父亲来到小冲村考察项目,为了掌握这里的气候条件,当晚他就将车停在村里,并在车上睡了一晚,最终决定在这里进行种植项目。谈起对陈慧玲父亲的印象,周云粉还一个劲称赞:“务实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一条产业路

为了让企业进得来、能发展、村民能受益、产品品质有保障、产业效益有提升,小冲村党总支在大棚基地建起后,先是投入资金引来了灌溉用水,进一步扩大产业种植面积,并争取与镇上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设冷库和深加工厂,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周边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2019年9月份,哈密瓜种植项目在小冲村落地,主要负责人就是陈慧玲。该基地占地300亩,建有333个塑料大棚,每个大棚将产出300到400个瓜,在当地小具规模。本月上旬,首批试种的哈密瓜将迎来第一个盛果期,并将陆续上市。

切开的哈密瓜 受访者 供图

走在哈密瓜大棚间,一个个外皮为米黄色的哈密瓜“懒洋洋”的躺在地上,个头不大,正适合家庭品食。摘下一个切开,清脆的开裂声随即传来;咬上一口,甘甜的汁水流入喉咙,沁人心脾。

与市面上常见的哈密瓜不同,这里的哈密瓜似乎不太注重“颜值”,不少瓜的外皮上还有经蚜虫啃食后留下的痕迹。这时,陈慧玲将其中的原因娓娓道来。

瓜的外皮上还有经蚜虫啃食后留下的痕迹 记者 夏方海 摄

“这些瓜在地里免不了会有一些虫害,但为了不影响其口感,并确保绿色生态,就很少用化学农药来除虫,所以这些哈密瓜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丑小瓜’。”陈慧玲说。终于,记者心里的疑惑终于得到解答。

一份期望

陈慧玲还和当地企业合作注册了一家新的农业公司,主要开发与农业相关的项目。谈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陈慧玲充满信心。她表示将先依托微商和实体店在小区做推广,待来年批量上市的时候再和大的商超开展合作。

“希望后续可以通过人才培育和技术输出在云南培养更多的‘农场主’,组建专业的销售团队来拓展全国市场,打造出云南又一水果品牌。”陈慧玲说。

陈慧玲捧着哈密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洪沂 摄

基于哈密瓜项目,如今小冲村的村民每年不仅有700元一亩的土地租金,还有每人每日60到70元的劳务收入。村民不但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户每年还至少有6000元的收入,且持续增收的活力不断被激发。

手里捧着自己的成果“丑小瓜”,陈慧玲脸上泛起了甜甜的笑容。同样,这份喜悦也甜进了当地村民的心里。(记者 夏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