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消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日,云南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市场改革成效显著,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消费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三大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投资效能稳步提升,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
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报告指出,75年来,云南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下,抢抓历史机遇,商贸流通和消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主体日趋活跃、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实力显著增强。
从消费规模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的3.8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560.68亿元,增长3018.5倍,年均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9%上升到2023年的38.5%,提高3.6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规模用了38年,突破千亿元规模用了17年,突破万亿元规模用了15年,全省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前进的步伐越迈越快、越迈越稳。
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202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370.4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1.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逐年快速增长,比2000年增长25.6倍,年均增长15.3%。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消费品零售市场占八成以上,对市场消费的稳步增长发挥了积极有力的促进作用。
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从单位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法人单位27.6万余户,从业人员超165万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个。商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既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市场支持,又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和便利。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2023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053.19亿元,是1950年的5948.6倍,年均增长12.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44.0%提高至2023年的86.9%。2023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07.49亿元,是1950年2.15亿元的701.2倍,年均增长9.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2023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6%,年均增速与城镇(10.9%)的差距缩小到0.3个百分点。
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
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50—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了214.9倍。1992年投资迈上百亿元台阶,2003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0年迈上五千亿元台阶。2014年投资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迈上万亿元台阶。2013—2023年,第一产业投资蓬勃发展,年均增长37.7%;第二产业投资加快调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年均增长2.8%;第三产业投资支撑作用增强,年均增长13.2%。
75年来,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云南先后建成红云红河、红塔山烟草生产加工企业和基地,打造世界知名的“两烟”品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云锡、云铜等一大批知名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打造了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王国;建成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建成世界知名的普洱茶种植、生产、加工基地,“云茶”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了西双版纳热带旅游区、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享誉全国的旅游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立足本省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环境,产业投资取得了新突破,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投资主体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民间投资总量越来越大,比重持续提高,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7%,较1978年下降53.4个百分点,2013—2023年全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8.3%。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着力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通畅水平和通达程度,航空、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建设飞跃发展,顺利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一系列重量级电站相继建成,有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期,2013—2023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3.3%,高于同期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