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云南概况

2014-11-06 16:26:08
来源:云南省台办
字号

位置面积

云南省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东部与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邻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余公里;共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13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20多条出境公路。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直接接壤,16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澜沧江从云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2000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曾从四川经云南,通达缅甸、印度、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以及西方国家,1世纪初的“马援故道”则从滇南入越南,通达南海,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起过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11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形表现为波状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相差达6000多米。

云南的地貌有五个特征:一是高原呈波涛状。全省相对平缓的地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起伏和缓的高原面。二是高山峡谷相间。这在滇西北尤为突出。滇西北是云南主要山脉的策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缅甸萨尔温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了极其雄伟壮观的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其中的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怒江峡谷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峡谷之一。金沙江虎跳涧峡谷,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侧山岭矗立于江面之上,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也是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横亘于澜沧江上的西当铁索桥,海拔达1980米,从桥面至江边的卡格博峰顶端,直线距离大约12公里,高差达4760米。在三大峡谷中,谷底是亚热带干燥气候,酷热如暑,山腰则清爽宜人,山顶却终年冰雪覆盖,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三是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滇西北德钦、香格里拉一带是地势最高的第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在这三个大的转折地势中,每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十分复杂,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四是断陷盆地星罗棋布。盆地及高原台地,在云南习称“坝子”。在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随处可见。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共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面积最大的是陆良坝子。五是山川湖泊纵横。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点。天然湖泊分布在滇中高原盆区较多,属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高原上,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而复杂。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看,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page]

(资料图片)

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云南重要山脉,东部有轿子山、五莲峰、乌蒙山、梁王山、拱王山、牛首山、六韶山等,均为高原面上的山脉,大致向东北、西南方面展布;西部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高大而狭长的山脉,其北段山高林密,南段为横断山余脉,主要有云岭余脉哀牢山和无量山,怒山的余脉大雪山和邦马山、老别山,高黎贡山的西部分支和槟榔山等。

气 候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两个热带海洋,属于典型的低纬高原气候,具有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类型。地处云南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属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地处滇中的昆明,则是全国著名的春城,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誉;地处云南最北端的迪庆州香格里拉一带,属北温带山地季风气候,气温垂直差异明显。

全省冬半年和夏半年分别受干冷冬季风和湿热夏季风影响,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一般11月到次年的4月为干季,5月到10月为雨季。全年降水量大致在1000~1500毫米之间,而其中80%以上集中在雨季。相对而言,春季和秋季气候的季节特征不是很明显。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明显。(资料来源于《云南省情》2008年版)[page]

(资料图片)

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其中除汉族外,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25个少数民族中,80%以上人口分布在云南的特有少数民族15个,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7个人口较少的特有民族分别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

云南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并与泰国邻近,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分布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目前,云南境内还生活着尚未识别民族成分的克木人、莽人。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的缩影。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两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纳西族、藏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族、壮族、回族、纳西族等多居于平坝;傣族、阿昌族居于低热河谷;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瑶族、德昂族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族、普米族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有千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历史上,云南是中国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的发源地,是民族传统服饰、歌舞、建筑的“博物馆”。在现代,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映生辉,较好地完成了对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色彩,成为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明珠。

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友好和谐、相互促进的民族关系。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及社会发展等原因,云南各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基诺族、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一部分处于原始社会;宁蒗县境内小凉山地区的彝族处于奴隶社会;多数边疆地区的傣族、藏族、哈尼族、拉祜族、阿昌族和白族、彝族、纳西族的一部分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分布在元江(下游为红河)和澜沧江以东的云南内地的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苗族、瑶族、水族、蒙古族等民族步入封建地主制社会;回族、白族等民族中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少数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云南各民族地区呈现出的多种社会形态,犹如一部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到1956年,云南民族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各民族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同书写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资料来源:《云南省情》2008年版)[page]

人口

2011年5月9日,云南省统计局人口普查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据发布数据显示,我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人口总量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43%。

我省十年里增加308.7万人

人口压力较大但逐进良性循环发展

据统计,我省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的4287.9万人相比,十年间我省共增加了308.7万人,增幅为7.2%;平均每年增加3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

数据表明,我省人口自然增长幅度降低。我省人口增长变化过程从人口高增长——增长逐步得到控制——有计划稳步增长——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日常人口统计数据看,我省出生人口数量在减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十年比第五次武安国人口普查前十年少生了160万人左右。但与全国人口增长率5.84%和年平均增长0.57%相比,云南省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压力较大。

彝族为我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

我省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本次全省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3.37%;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我省总人口的66.63%。

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为我省人口第一大少数民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人口数分别以163.0万、156.1万、122.2万、121.5万位居第二至五位。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省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18.4万人,增长了8.37%;汉族人口增加了242.3万人,增长8.59%。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略低于汉族人口增长,主要是受人口迁移流动等原因的影响:流入我省人口中汉族人口比重较大,而我省流出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偏多。

男性人口数略高于女性人口数

在全省普查时机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85.0万人,占总人口的51.89%;女性人口为22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8.11%。按女性数为100的话,我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7.84,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11下降了2.27。

城镇人口数发展较快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在本次普查登记中,我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18.0万人,占总人口的35.2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628.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6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

昆明人口居16州市之首,迪庆州排名最末

从全省16个州市的人口分布看,昆明市以643.2万人高居榜首,曲靖市、昭通市、红河州、文山州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位,人口总数分别为585.5万、521.3万、450.1万和351.8万。

数据显示,我省八个市的人口总量为2852.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32.9万人;八个民族自治州的人口总量为1743.9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27.9万人。另外,以省会城市昆明为中心的市人口总量大,增长幅度较快。

而从土地面积与人口的数据看,我省人口密度由于人口的增减有一定变化,昆明市人口密度与200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7人;昭通市因外出人口较多,人口总量减少,每平方公里减少6人,其他州市变化不大。

我省外籍人口总量在全国居第六位

普查数据显示,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登记外籍人口(包括港澳台人口)4.74万人,主要居住在昆明、德宏、临沧等大中城市及边境地区一带,外籍人口总量在全国位居第六位,而排名前三的省份及城市分别是广东、上海和北京。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籍人口到我省从事边境贸易、旅游等活动,外籍人口数量排位较高也说明了云南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来源云南网)[page]

(资料图片)

自然资源

云南是中国自然地理条件极其复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矿产资源富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能源资源丰富,林地可开发潜力大。

土地资源

据2007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统计,全省耕地总资源为607.2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19.69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87.55万公顷(其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79.94万公顷);林地2424.8万公顷。由于山地高且多,坝子小而少,坡度大,高差悬殊,直接影响到水、热因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的形成发育。土地资源的这一构成,形成了复杂的土地类型。

一、土地资源类型

云南土地资源类型按地貌可划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4类。

坝区:为种植业主要分布区,地形坡度小于8°,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442个,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主要大坝子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高原区,约占总数的2/3。

半山区:是种植、养殖业和经济林木主要分布区,坡度多大于8°,区内相对高差在50~200米之间。

山区:一般指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区,在云南山区面积最广,相对高差在200~1500米之间。

高寒山区:一般指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属山地较高部分,由于气温低,轮歇地比重大。

主要土壤种类

云南省土壤类型从高山地区的寒漠土、亚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到一般山区的黄棕壤、红壤(包括黄壤),到南亚热带砖红壤性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都有分布。金沙江、红河、怒江河谷分布有燥红土,滇中紫色砂页岩地区分布有石灰岩土,耕地中的水田土壤主要有鸡粪土、胶泥土,旱地土壤中主要有红土、黄土、羊肝土。全省土壤分布自南而北分为4个阶梯4个大的土区。

第一区是以砖红壤为主的地带。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东南边缘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区内气候湿热,长夏无冬,可一年三熟。

第二区属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23°~24°间,属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区内赤红壤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丘陵和中低山区。

第三区为山原红壤和紫色土为主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24°~25°,海拔1500~2500米的山地、高原和丘陵。

第四区为以棕壤为主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26°以北,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区内西部2500米以下、东部2300米以下为红壤、黄壤分布区,2300~2800米为棕红壤和黄棕壤,2800米以上为棕壤分布区。区内高山峡谷纵深,交通不便。

土地资源特点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利用差异大。滇西北地区(迪庆、怒江等)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迪庆州人均土地达100余亩,滇南(西双版纳、普洱等)的土地资源亦丰富,而经济较发达的滇中地区人均土地较少,土地利用的差异较大。

资源丰富,利用率低。云南土地面积按绝对量计算,居全国各省第8位,人均占有土地相对较丰,但利用率不高,耕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等远远低于南方同纬度的省区。

耕地比重小,坡地比重大,后备资源有限。全省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3%左右,而坡度比重大,耕地坡度大于15°的所占比重较大,全省有55%的县平坝面积所占比重不到3%,适宜开发的荒地资源不多。

地貌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红壤面积大。按全国土地和分类系统划分,除海洋、沙漠、戈壁以外,其他地貌及土壤类型几乎都有。全省大的土类有18个,约占全国主要土类的1/3。[page]

(资料图片)

矿产资源

一、种类及产地

云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种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1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并编入2007年度《云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有86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45种;矿产地共1214个,其中大型矿区112个,中型矿区270个,小型矿区832个;按单矿种(考虑共伴生矿产)统计,全省共有上储量表的矿区(简称上表矿区)1844处,其中能源358处、金属1056处、非金属430处。

二、储量及在全国的排位

根据国土资源部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云南有62种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9种,非金属矿产32种。排在1~7位的矿产中,煤炭、磷、铅、锌、锡、铜、铟、锗、镍、铂族金属、金银、钛铁矿、铝土矿,是云南既有资源优势,又有规模开发优势的矿产资源。

优势矿产资源

(一)能源矿产

云南的能源矿产为煤炭和较少量油页岩,基本没有油气。煤炭资源具有区位优势,是云南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上表矿区357处,保有资源储量271.07亿吨,居全国第7位,具有成煤期多、煤类齐全、煤质好、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主要分布于曲靖市、昭通市和红河州。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保山市、丽江市也有少量分布。

(二)黑色金属矿产

云南已查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钛、铬、钒5种,具有矿床类型比较简单、矿产地分布集中的特点。

1.铁矿。全省有上表矿区112处,保有资源储量35.69亿吨,居全国第5位。主要分布于澜沧、安宁、峨山、新平、禄丰、武定、石屏、腾冲、景洪、彝良、维西等县市。

2.锰矿。全省有上表矿区24处,保有资源储量9215.71万吨,居全国第3位。主要分布于砚山、建水、石屏、鹤庆、勐海等县。

(三)有色金属矿产

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具有面广点多、矿种齐全、品位较富、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综合利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已查明的矿产有铜、铅、锌、锡、钨、镍、钴、铋、锑、钼、铝等13种。

1.铜矿。铜矿是云南的优势矿种,全省有上表矿区174处,保有资源储量1043.13万吨,居全国第3位。主要分布于昆明、玉溪、红河、楚雄、普洱、迪庆、大理等州市。

2.铅锌矿。铅锌矿是云南优势矿种,具有资源储量大、资源富集集中、矿石品位较富、分布面广、可供综合利用的有益元素较多的特点。全省有铅矿上表矿区112处,保有资源储量708.53万吨,居全国第1位;锌矿上表矿区数106处,保有资源储量1969.84万吨,居全国第1位。铅锌矿在全省都有不同程度分布,主要分布于曲靖、楚雄、红河、怒江、昭通、文山、保山、普洱等州市。

3.锡矿。锡矿是云南的优势矿种,资源丰富,综合利用程度高,“个旧锡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规模和产量在国际、国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有锡矿上表矿区69处,保有资源储量104.86万吨,居全国第1位。主要分布于个旧、马关、腾冲、梁河等县市。

4.铝土矿。铝土矿是云南的又一优势矿种,全省有上表矿区29处,保有资源储量9735.10万吨,居全国第5位。具有储量规模大、品位高、品级好、易开采的特点。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的丘北、麻栗坡、西畴、砚山和文山等县。

(四)贵金属矿产

云南贵金属矿产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已查明的贵金属矿产有金、银和铂族的铂、钯、锇、铱、钌、铑等8种。

1.金矿。金矿分布较广,分为独立金矿、砂金、伴生金矿。全省有金矿上表矿区69处,保有资源储量363.40吨,居全国第4位。其中独立金矿42处、砂金矿9处、伴生金矿18处,保有资源储量分别为220.72吨、4.97吨、137.71吨。独立金矿主要分布于普洱、大理、红河、文山等州市。

2.银矿。银矿主要分布于红河、文山、普洱、怒江、迪庆、大理等州市。全省有银矿上表矿区99处,保有资源储量14056吨,居全国第3位。多与铅、锌、铜、锡等有色金属矿产共伴生,一般为综合回收利用。

(五)稀有、稀土、分散元素金属矿产

已查明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有铌、钽、独居石、锆、锶、锗、镓、铟、铊、镉、硒、碲等13种,除铌、钽、锶、锆英石、独居石矿外,其余均为有色金属矿产中的共伴生组分。铟、铊、镉居全国第1位,锗、锶居全国第3位,锆居全国第4位。铟、锗已成为云南的又一优势矿种。

(六)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普通萤石、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耐火粘土5种,主要分布于昆明市、昭通市、玉溪市。

(七)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是云南的又一类优势矿产,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大、矿石质量好、勘查程度高、开采条件好等特点,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磷、硫铁、芒硝、重晶石、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钾盐、砷9种。

1.磷矿。磷矿具有资源储量大,矿石质量好、品级高、易开采等特点。全省有磷矿上表矿区61处,保有资源储量40.28亿吨,居全国第1位。集中分布于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昆明市和玉溪市开发程度较高。经过多年的开采,一级品的富矿资源已趋于枯竭,开采中低品位的资源,浮选后利用已经开始实施。近年来,进入磷资源勘探、开发的企业较多,保有量有所增加,开发也较快,特别是昆明市北部和曲靖市的磷资源开发将形成规模。

2.盐矿。全省有岩盐上表矿区15处,保有资源储量143.33亿吨,居全国第3位。主要分布于昆明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

3.钾盐矿。云南有钾盐上表矿区1处,保有资源储量1649.20万吨,居全国第4位,为大型矿区,目前已开发利用。

4.硫铁矿。全省有上表矿区24处,保有资源储量47619.16万吨,居全国第5位。分独立硫铁矿和伴生硫,独立硫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威信、镇雄、会泽、罗平、禄劝、宾川等县,伴生硫分布于香格里拉县、会泽县、个旧市等。

(八)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

云南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齐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31种,有20种矿产居全国前十位,有5种矿产居全国前三位,遍布全省各地,目前均已开采利用。[page]

(资料图)

生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

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主要特点:

一是植物种类之丰富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12个植物类型,34个植被亚型,169个植物群系,209个群丛。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植物类型都有分布,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全省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近1.7万种,其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低等植物种类繁多。几乎世界上发现的任何野生植物类型和群系,都可以在云南找到踪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64科15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4种(蕨类4种、裸子植物25种、被子植物15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14种(真菌植物2种、蕨类植物25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75种)。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和具有历史价值或重要纪念意义的名木4016株。

二是起源古老,多古植物后裔。如古老的蕨类:松叶兰、观音座莲属、紫箕属、白桫椤属;古老、原始的裸子植物:苏铁科、罗汉松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杉科和松、柏类;古老、原始的被子植物:木兰科、八角科、樟科、五味子科、胡椒科、金缕梅科、桑科、榆科、榛科、桦木科、核桃科、壳斗科等。

三是地区特有属和特有种多。如云南种子植物,有特有属108个,占全国的52.9%;有特有种1000个以上,占全国的10%强。尤其是滇西北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地区、滇东南岩溶地区及迎东南季风的热带山地,特有属和特有种相对集中。

四是地理成分复杂,联系面广。云南植物区系正横跨在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之间,这两大植物区之间的分界线大约沿广南、砚山、个旧、建水、新平、景东、凤庆、昌宁、永平、六库一线自东向西偏北走向斜穿全省。在两大植物区的亚区(东西)划分上,泛北极植物区自凤庆向北经南涧、巍山、下关、宾川,在华坪与渡口之间出省。此线以西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以东属马来亚植物亚区。古热带植物区自建水向南,经元阳、绿春一线出省,此线以西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以东属马来亚植物亚区。滇东北威信、盐津、绥江、水富一带不同于云南其他地区,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因此,云南省的森林植物区被区划为5个区系小区:(1)滇南、滇西南小区;(2)滇东南小区;(3)滇中高原小区;(4)滇西、滇西北横断山脉小区;(5)滇东北小区。

二、野生动物

云南地理气候复杂多样,为各种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显现出动物资源方面的极大优势,素有“动物王国”之美誉。主要特点:

一是种类繁多。由于云南生境类型多,从而形成动物种类繁多,动物种类在全国居首位。21世纪初,全省有纪录的兽类共309种、鸟类849种、两栖类121种和爬行类163种。脊椎动物各类群约占全国总数的39%~64%。

二是特有种类多。中国的许多动物,其自然分布区仅限于云南或主要分布于云南,如兽类中的亚洲象、亚洲野牛、白颊长臂猿、滇金丝猴、灰叶猴、鼷鹿、熊狸等;中国有记录的1257种鸟类中,有114种只能在云南见到,如黑颈鸬鹚、黄嘴河燕鸥、双角犀鸟、棕颈犀鸟、绿孔雀、剑嘴鹃等。

三是珍稀濒危种类多。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云南有58科2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兽类29种、鸟类24种、爬行类5种、鱼类2种,计60种;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兽类26种、鸟类128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鱼类3种、昆虫类3种,计168种。

三、森林

云南的森林主要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4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105个森林类型。全省森林种类繁多,木材蓄积量大,属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各类型呈两大分布特点:一是水平分布。云南全境从南到北跨越8个纬度带,发育着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因山脉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表切割剧烈,形成了各种气候条件,致使有些热带森林沿河谷向北延伸,亚热带森林顺山脊向南扩展,加之个别地区的特殊气候(如谷地的焚风效应),形成全省森林分布上出现交错、镶嵌等现象。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因纬度而异的地带性森林类型仍较稳定。二是垂直分布。云南森林分布的最显著特色是它的垂直带性。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都有明显的不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形成一定类型的森林,从而构成山地森林的垂直系列。

全省森林面积1501.5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5.4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50%。森林面积占全国近1/10,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近1/8。1997年、2002年两次森林资源连清复查成果表明:1992~l997年间,林业用地面积略有减少;l997年后则略有增加。森林面积、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呈稳步上升趋势;森林资源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省天然林面积125万公顷,蓄积量13亿立方米;天然疏林面积74万公顷,蓄积量214万立方米。在天然林中,经济林面积1.9万公顷,竹林面积4.8万公顷。全省人工林面积25.15万公顷,蓄积量520万立方米。从资源总量上看,天然林占绝对优势。据1997年和2002年全省森林资源两次连清复查结果,全省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108.67立方米下降到103.15立方米,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幼林面积增加。全省林业用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65.12立方米/公顷。

水和水能资源

一、水资源

(一)降水

云南省临近热带海洋,又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处于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之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的特点。全省年均降水量为1278.8毫米,折合水量4900亿立方米。降水量地区分布十分复杂,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较大;中部和北部的干热河谷(坝子)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从全省范围看,降水量分布规律为:山区降水量多,河谷、坝区降水量少;迎风坡降水量大,背风坡降水量小。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主要是受复杂地形的影响,在高山区的局部范围内,年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云南省降水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是冬春、夏初极易出现干旱和夏秋易出现洪涝的主要原因。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一般占全年的85%以上。各地降水量的集中程度不一,集中度最小的是滇西、滇南等丰水地区,最大的是宾川坝区等干旱地区。

(二)地表水

云南省地表径流主要由降水产生,西部少数地区初春有融雪补给,全省年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21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13,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76.7毫米,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7.7万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云南省自然地理和气候复杂多样,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极大,资源量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外,垂直变化也十分明显。全省径流深的分布规律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中部是径流深较小的地带,同时由于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使径流深地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高低相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小、山区大。

(三)出入境水量

1.出入国境水量。入国境水量是从邻国流入中国境内的河川径流量,但不包括由国外一侧流入双方界河的水量。从国外流入云南省的水量来自缅甸和老挝,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4.63亿立方米,其中流入澜沧江的水量12.26亿立方米,怒江1.57亿立方米,伊洛瓦底江10.8亿立方米。云南省流到国外的多年平均水量为2204亿立方米,主要流入越南、缅甸和老挝,在4条国际河流中以澜沧江出国境水量最多,达738.1亿立方米,其次是怒江710亿立方米、红河440.3亿立方米,最少的是伊洛瓦底江,出国境水量为316亿立方米。

2.出入省境水量。从外省流入云南的水量主要来自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25亿立方米。其中流入省内长江流域的水量961.1亿立方米,珠江27.54亿立方米,澜沧江212.2亿立方米,怒江386.4亿立方米,伊洛瓦底江37.7亿立方米。由云南流到外省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630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流出水量1376亿立方米,珠江250.2亿立方米,红河3.72亿立方米。

(四)地下水

云南省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7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9.54%;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产水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变化趋势与地表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地下水资源的垂直分布与地表水的一致,即对于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基本一致的地区,一般海拔较高地区的地下水产水量多于低海拔地区。

二、水能资源

云南水能资源82.5%蕴藏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3大水系,尤以金沙江蕴藏的水能资源最大,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38.9%。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37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仅次于西藏、四川,居全国第3位。全省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979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0.5%,居全国第2位。

云南的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干流开发价值大于支流。二是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比例高。据调查,全省可建设25万千瓦以上水电站的地点有30多处,可供装机6190万千瓦。三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方式选择性强。四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少,技术经济指标优越。但水能资源大都集中在高山深谷,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建设电站和架设输电线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其他资源

一、风能

云南是一个以水力发电为主的内陆省份,但大部分水电站(占83%)都是径流式电站,枯水期发电量少,而冬春季枯水期风能资源又较丰富,与水能恰好可以构成有机供电互补体系。这对促进云南工农业生产发展及满足生活用电需要,具有重要价值。

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23亿千瓦,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大于50瓦/平方米)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48%,风能资源储量为2832万千瓦,约占全省风能资源储量的23.04%;欠缺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小于50瓦/平方米)面积为34.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8.52%,风能资源储量为9459万千瓦,占全省风能资源储量的76.96%。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曲靖市东部、红河州中南部、大理州中部等地,坝区年平均风能密度可达100瓦/平方米,有效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坝区周围的山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可达180瓦/平方米,有效时数在3500小时以上。云南风能开发最佳区域有3个:(1)玉溪南部至红河州中南部的泸西—通海—开远—蒙自—个旧—建水—红河—元江一带。(2)位于曲靖市东部的会泽—宣威—富源—沾益—马龙一带。(3)大理州与楚雄州相交处的下关—祥云—姚安—大姚一带。

二、地热

云南省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地质构造上看,滇西地区具有温热泉数量多、单泉流量小、温度高、天然热流量大等特征。自西向东分布有腾冲—高黎贡山高温地热带、保山—孟连中低温地热带、临沧—景洪高温带、兰坪—普洱低温带及剑川—下关—金平高温带。有高于25℃的水热活动区559处,其中温度高于95℃的沸泉群有17处,泉水总流量为0.84×108立方米/年,天然热流量达0.016EJ/a。

滇东地区水热活动密度小,强度低,全区有263个温泉,水温均低于90℃,其中水温在25~40℃的186处,占总数的71%,40~60℃的63处,占总数的24%,60~90℃的14处,占总数的5%。地热资源分布特点有二:一是昆明、昭通、会泽等盆地以层状热储为主,深埋在200米以下,储热性能及富水性较均一。二是自西向东沿香格里拉、程海、元谋、普渡河、小江、弥勒等主要活动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即以带状热储为主,储热性能及富水性受断裂构造控制,呈非均一性。云南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总体研究、利用程度不高。进行过地热工作的有腾冲高温地热田普查、腾冲瑞滇高温地热田普查、腾冲盆地中低温地热田普查、瑞丽盆地地热田普查、潞西盆地地热田普查、昆明盆地地热田普查、洱源县地热田普查、峨山县小街年景村地热田普查。滇西地区的地热资源主要用于洗浴、医疗、旅游、养鱼、纺织、孵化、制取化工原料、农灌、饮用等,其规模大小不一。滇东地区地下热水开采量大,被利用泉水占总数的60%以上,以钻孔开采为主,仅昆明地热田就有200多眼,集中于地热田及地热异常区域中,多用于沐浴、旅游、灌溉和水产养殖。总体上看云南地热勘查投入力度小、开发研究程度低、综合利用和高技术利用滞后,开发潜力大。

三、光能

云南平均海拔高,空气洁净,光质好,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在2100~2300小时,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日数全年约200天;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达5000兆焦耳/平方米。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西多东少。滇东北与四川、贵州接壤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仅1000小时上下,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仅90千卡左右,是全省最少的地区。楚雄州北部永仁一带,全年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达每平方厘米150千卡以上,为全省最多的地区。南部地区的某些热作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3%。时间分布情况是冬春季较多,夏秋季稍少,春季太阳总辐射在一年中最大,占35%。

云南太阳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开发前景巨大。

四、热量

云南气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21℃。气温年温差小,一般为10~15℃;日温差大,一般在15℃左右,最大可达20℃。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地区在30~35℃,较我国东部各省区低5~10℃,少数河谷地区(如元江、元谋、河口等地)年极端最高气温亦能超过40℃。

全省积温有效性高。西双版纳、元江和金沙江、怒江河谷区等积温高值区,终年气温在10℃以上,积温达7500℃以上,其中元江达8700℃,接近海南岛水平;滇西北迪庆高原和滇东北山区积温较少,一般在2000℃以下,其中德钦最少仅1000℃。其余多数地区积温在4000~7000℃。(资料来源:《云南省情》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