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云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交出新答卷

2022-09-21 14:40:00
来源:云南日报
字号

  云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交出新答卷——

  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28万人;5年超过600万人次职工投身技能竞赛;125家企业自主认定职业技能等级;28个省级改革试点带动535个试点引领“产改”走深走实……近日,在云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上,关于云南“产改”的崭新答卷振奋人心。

  自2017年启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云南省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紧紧围绕“培育一支符合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工人队伍”目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统筹推进

  理顺体制机制破难题

  “到2025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以上。”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规划》,围绕“十四五”期间建设覆盖广泛、梯次合理、素质专精、规模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进行详细规划。

  这是省委、省政府第一次专项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5年发展规划。为了做好这份规划,从2021年6月起,省总工会就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工商业联合会等部门,分片区、分类别进行调研、座谈,摸清情况、征求意见,最终形成《规划》,为未来5年云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路线图”。

  “产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周期长,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全省“一盘棋”推进。省委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统筹推进,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担任组长、15个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云南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汇聚合力推进“产改”。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会议、挂钩帮带、改革工作培训交流、分类指导、考核评估等11项机制,促进部门联动、齐抓共促。

  在省级的示范引领下,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35家省属国有企业和中央在滇企业全部成立相应改革机构,加大对改革的考评督查力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体制机制顺畅,改革活力迸发。随着一批重要制度成果陆续出台,推进“产改”的“四梁八柱”逐渐架构成型:在制定《云南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省级各部门配套出台了109项制度措施,构建了全面规范、较为完备的改革制度体系。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破解措施。

  针对全省技能人才偏少、学技能热情不高的问题,制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技能云南”行动的意见》《云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出台《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对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力度空前;针对产业工人收入偏低等问题,省国资委牵头制定《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针对建筑工人维权困难、技能偏低的情况,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出台《云南省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实施方案》;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和稳定就业难等问题,省总工会出台《服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职工群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产业工人权益加以制度保障。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破除了“产改”的体制机制壁垒,开辟了改革的新局面。全省目前已形成了以曲靖市麒麟职教集团为全国改革试点、28个省级改革试点为带动、各级535个试点为支撑的改革示范体系,带动各地各单位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有力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搭好舞台

  让产业工人脱颖而出

  10多年前,21岁的农家姑娘李庆鸾怀着“在昆明扎根”的愿望,进入一心堂物流中心工作。从一名验收员做起,她利用公司搭建的舞台不断提升技能,现在已成长为计划部经理,在昆明安家立业。“只要肯苦干实干,我们都有出彩的机会。”李庆鸾说。

  在一心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员工参加培训后,经过企业自主评定,即可获得相应的职称和证书。2021年到2022年,一心堂集团有1.5万名产业工人参加培训学校举办的技能提升培训,认定技师100余人、高级技师100余人。

  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待遇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激发产业工人队伍活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云南省多措并举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待遇,从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式,到完善分配制度,不断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广大产业工人工作更有劲头、生活更有奔头。

  ——省工信厅明确,在职称评审中,对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工人,可不受学历和资历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省人社厅深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改革,在工程技术等领域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2019年以来共有4.5万名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发展贯通。推行企业自主认定职业技能,全省用人单位评价机构备案已达125家,18.3万人次职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各级工会领导机关配备一线职工和劳模兼挂职副主席231名,4.7万多个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全省企业职工董事达2151人、职工监事达2168人,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增强。

  在为职工成长成才铺路架桥的同时,省级各部门做好政治引领、权益维护、生活服务等工作,让产业工人安心安业。

  省总工会深化集体协商工作,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医疗互助活动、技术工人疗休养,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活动,大力推行惠就业、惠知识、惠技能、惠健康、惠文体、惠生活等方面的普惠服务,不断满足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对全省70余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组织吸纳,切实维护权益,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新业态行业、企业签订集体合同1407份,惠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0.4万人;为3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免费发放电子阅读卡1万张,组织培训和技能提升6000余人,切实凝聚和服务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服务大局

  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云南磷化集团昆阳磷矿产品加工运输中心装机班班组38名工人中,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16人,员工中一半以上都在技能比赛中拿过奖。作为班长的裴贵虎自豪地说:“我们积极参加从公司、集团到区、市、省级的技能竞赛,依托建在班组里的肖永湖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裴贵虎技师工作站,开展‘一岗多能’技能培训,班组65%的员工能够掌握3项以上技能,生产质效得到大幅提高。”

  工人强,则产业兴。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内涵。云南省始终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激发广大工人的创新创效,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水平,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强化政治引领。省委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带群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中的党群组织建设。省委组织部选派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2.2万名,发展产业工人党员2.5万名。省总工会在百万职工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人翁精神培育等五方面行动,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产业工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职工创新创效。全省建成35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以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云岭工匠工作室等为引领的创新平台434个,发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6万条,获得专利1.8万项。

  以劳动竞赛为抓手,激发干事创业活力。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工会围绕全省铁路、滇中引水、金沙江水电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超过600万人次职工投身竞赛。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为产业发展赋能。省人社厅对涉及云南省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的培训项目上浮补贴标准,持续支持建投、交投、能投、昆钢等用工规模较大的企业实施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2019年以来,省级筹集资金33.2亿元,组织职工技能提升培训350.8万人次,实现等级提升76.3万人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人才。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确定62家企业为云南省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全省目前已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1个、省级39个。

  随着“产改”的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规模日趋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全省农民工产业工人达526.4万人,较2017年增长73.9万人,增幅达16%,有力增强了产业工人主体力量。全省职业院校达446家,在校生规模从2017年的93.4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5万人,全省中高职毕业生达136.8万人,为产业强省建设培育了一支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工人“后备军”。

  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历史性地达到4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5.7万人,比2016年增长50.8万人。下一步,云南省将围绕《云南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规划》,继续细化改革措施,推动改革不断迈向新台阶,加快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开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记者 郎晶晶)